总结
时间线
-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 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
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0世纪内)
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21世纪) -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人大制度恢复运作
通过新《宪法》(78年宪法)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停止阶级斗争伟大历史转折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 十一届六中全会 清理历史包袱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 中共十二大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 到 突破计划经济传统观念 - 中共十三大首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90年解决温饱、20世纪末达到小康,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首次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重大议题提出,强调党政分开、提高效率等 -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 - 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 -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首次完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五个统筹)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
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 - 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十八大写入指导思想)
- 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正式提出)
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部署六大领域改革 - 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 一大建党二大纲,三大联合搞合作
- 国民一大新三民,四大确定领导权
- 八一南昌第一枪。八七政权要靠枪
- 秋收工农来战斗,三湾改编立军权
- 建党建军在古田,遵义生死转折点
- 瓦窑建统来抗日,洛川纲领有十条
- 三八毛爷论持久,四零百团大战起
- 延安整风三反对,七大毛爷思想立
- 四五双十重庆谈,四六五四清减租
- 四七土地法大纲,四八晋绥干部讲
- 七届二中贺胜利,农村转城两务必
- 七届三中财基转,八大主矛搞建设
- 八大二次争上游,八届九中调经济
- 三届人大搞四化,两弹一星务必记
- 十一三中搞开放,解是原则记心上
- 小平务虚会上说,四项基本原则提
- 十一五中作决定,少奇平反恢名誉
- 十一六中平价毛,十二小平提中特,十二三中经体改
单选
- 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所著《海国图志》
-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谭嗣同《仁学》,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天演论》、林则徐《四洲志》
-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是官商督办,资本主义性质
-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军用工厂是安庆军械所,最大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早安大江)
- 南京条约跟上香港,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中英法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法北京条约
- 1840年到1919年早期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重要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
- 天朝田亩制度是纲领性文件,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改革方案
- 中日甲午战争,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
- 中法战争,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 基督教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广学会,«万国公报»
-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
-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是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兴中会是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 中华革命党由孙中山建立,反对袁世凯的统治
- 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第一位译者是陈望道
- 20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革命军》
- 1911年,湖南,湖北,广东,四川保路运动
- 1911年,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武昌起义
- 1921年8月中共成立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 19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在浙江萧山,沈定一
- 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由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运动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香港海员罢工,终点是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 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法令废除北洋时期在形式上还存在的议会制度训政纲领
- 1930年8月,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成立,主要领队人是邓演达
-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正面战场的胜利是台儿庄战役
- 1935年华北事变,是129运动的导火索
- 1935中央红军 陕西吴起镇 1936三大红军 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 1936年5月,宋庆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防共,限共,溶共,五五防共
- 1945年解放区代表董必武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会制宪会议
- 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
- 1945年10月10日,签订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制造的镇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的惨案是下关惨案
- 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湖北宣化店一带),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 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国民党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 1947年7月到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
- 1948年4月毛泽东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文献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 “两个务必”
- 1949年 《共同纲领》 在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直到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 为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中共中央于1952年发动的五反运动,三反党五反资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原则,自愿,互利
-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进军
- 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 标志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 人民公社实现政社合一的体制,基本特点概括为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 为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中共中央1962年召开了7000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刘少奇
-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4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会议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 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四)
- 64年原子弹,66年导弹核武器,67年氢弹,70年人造卫星,75年返回式人造卫星
- 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恢复世界卫生组织合法席位,中英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1978.08中日友好条约,1978.12中美建交
-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旅游业发展
- 1981年经济责任制在山东
- 1982年12大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年提出了一国两制
- 1984年十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88年。要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中共13大
- 1990年3月,邓小平提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是两个飞跃
- 1995年11月,最高检反贪局成立
-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2014年习近平在江苏提出四个全面
-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要以人为主,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2013年12月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 2014年,习近平在18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一次会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
- 2014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 2015年底巴黎协议
- 最基本的民生是就业
- 党的长期执政最大威胁是腐败
-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 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勇于自我革命
-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论十大关系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强军目标的三个核心要素
- 听党指挥:这是强军目标的灵魂,决定了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 能打胜仗:这是强军目标的核心,反映了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建设的根本指向
- 作风优良:这是强军目标的保证,关系到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
- 经济特区的设立: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 1988年海南
- 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
- 2010年喀什、霍尔果斯
简答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 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 文化:儒家思想
- 社会结构:族权+政权(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 维新派自身有局限性,以慈禧太后为首强大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
-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脱离人民群众
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的目的
-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为了解决半军事工业对煤铁等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要
- 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入侵
简述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 翻译学堂,培养翻译人才
- 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物、西医等专门人才
- 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及其举办的洋务事业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兴办近代企业(经济)。建立新式海陆军(军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 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剥削、压迫,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 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生存困难,农民都苦不堪言
- 主观原因: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符合农民相信正义和命运的天性
简述中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 受到三重压迫(帝、封、资)、受剥削程度最深,革命性越强
- 人数少但集中,有利于形成革命的力量,传播新的思想
- 和农民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形成工农联盟
幸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 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 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简述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革命成果所进行的斗争
- 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与善后大借款,发动二次革命
- 1914年,为反对袁世凯的统治,组建了中华革命党
- 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20年,第二次护法运动
简述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
- 老: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
- 中: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等)
- 青: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等)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
- 独立领导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 打响反对国民党第一枪
- 拉开了土地战争革命序幕
1927秋收起义
- 提出了工农革命军
- 军队加工农武装
简述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主要内容
- 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 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 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 意义:三湾改编是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其作用
- 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争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
-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敌后游击战争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
- 对内
- 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 对外
- 国民政府配合英、美打击日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作用、核心内容及其意义
- 作用:临时宪法
- 内容:规定新中国国体和政体
- 意义:法律上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从“一五”时期到1976年,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 重大成就
- 中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 中国具备了自主设计制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
- 意义
- 使中国在经济上独立,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
- 1990年GDP相当于1980年增长一倍,解决温饱
- 20世纪末达到小康(GDP再翻一番)
-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创新成果
中共十八大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论述
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 帝国主义 Vs 中华民族(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 Vs 人民大众
- 帝是封的靠山,封是帝统治中国的支柱。二者勾结共同压迫中国人民
- 当帝侵略加剧时,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可能暂时缓和(如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当外部压力减轻时,阶级矛盾又凸显(如十年内战时期)
- 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同时反帝反封,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围绕解决这两大矛盾展开的